首页 新闻 进入龙宫,探得宝珠一韩廷杰为《碧岩探骊》作序

进入龙宫,探得宝珠一韩廷杰为《碧岩探骊》作序

在中国佛教八大宗中,最难修学的是禅宗,因为禅宗公案很难理解,人们总觉得那些公案稀奇古怪,非常人所想所做。《碧岩录》又称为《碧岩集》,共十卷,就是公案汇编,作者是宋代禅宗祖师圆悟克勤,他是湖南灵泉禅院的方丈,“碧岩”是其丈室雅称。《碧岩录》是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经典著作,不仅影响中国,还远播于朝鲜、日本等国,被誉为“宗门第一书”。

先有雪窦重显(980—1052)从《景德传灯录》的一千七百个公案中挑选一百个而成《百则颂古》,圆悟克勤(1063—1135)又在《百则颂古》的基础上著成《碧岩录》,刘松林又从《碧岩录》中挑选二十六则最重要的公案进行深入阐释而成《碧岩探骊》,非常难能而可贵的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二十六则公案重新排列,对读者理解公案很有好处。

所以,这是一部很精粹的优秀著作,说它优秀,原因有二:第一,他把诠释和翻译糅合在一起,语言又很通畅优美,做到这点很不容易,佛教经典注释方面的书出过不少,一般的作法是把注释和翻译分开,像刘松林这样做还是首创;第二,本书不仅是对公案做字面表述,还深挖公案的含义及理论探源,十分难得。

要学好禅宗,应当首先学好“真常唯心论”和“中观”,真常唯心论的主旨是“如来藏缘起”,这是禅宗等中国佛教的理论基础。如来藏缘起又称为“真如缘起”,“真”即真实而不虚妄,“如”是如如不动,所以“如来藏”或称“真如”是永恒不变的。这种“真如”对于无情识的器世间来说,就是法性,对于有情世间来说就是佛性,就是清净心。如果已经成佛,就称为法身。这种如来藏是没有外相不可言说的,也是不可想象的,开口即错,动念即乖。所以禅宗主张“外不著相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。此“心”即清净心,或称“如来藏”,此“性”即佛性。这种佛性一切众生皆有,所以“心”、“佛”、“众生”三无差别。

中观的理论体系比唯识简略很多,但佛教界流传着一句名言,即讲“有”容易讲“空”难。此中之“有”即“有宗”,也就是唯识,因为唯识主张“有”识。此中之“空”即“空宗”,也就是中观。因为中观主张一切皆“空”,所谓“空”并不是什么都没有,而是无自性。自性这个词在佛教经典里经常出现,但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含义,一般理解为自己本身的体性,但“中观”否定的“自性”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“不依赖于任何事物永恒不变的本性”。这种东西存在吗?中观认为是不存在的,因为佛教主张“缘起”,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彼此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。

那么,共有多少“空”?佛教经典说法不一,《大般若经》认为有二十“空”,《放光般若经》认为有十四“空”,《仁王般若经》认为有十二“空”等等。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在《中论》中把这些“空”总结为三种:第一、“我空”,没有永恒不变的起主宰作用的灵魂;第二、“法空”,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;第三、“空空”,最后把“空”也要“空”掉。达到三“空”以后的境界是言亡虑绝,不能说不能想,禅宗所说的“言语道断”就是不能说了,禅宗所说的“心行处灭”就是不能想了。讲“空”的目的就是破除执著。禅宗认为有执著必然有烦恼,执著什么都不对,就连佛、祖师也不能执著。临济义玄曾说“逢佛杀佛,逢祖杀祖”,只有杀掉执著,才能摆脱束缚,才能见到实相,才能立地成佛。禅宗呵佛骂祖,人们很不理解,“杀”都可以用,“骂”又算得了什么?

中观的论述方式不同于唯识,唯识的主要论述方式是肯定,而中观的主要论述方式是否定,主要有四种否定,这就是:非“有”、非“无”、非“亦有亦无”、非“非有非无”,这就是“离四句,绝百非”。“离四句”就是中道,中道境界就是言亡虑绝。

中观的另一重要概念是“真”“俗”二谛,真谛是对佛教圣人所讲的真理,俗谛是对俗人所讲的真理。真谛又称为圣义谛或第一义谛,俗谛讲“有”,真谛讲“空”。大家都很熟悉达摩和梁武帝的对话,梁武帝向达摩提出一个问题:“朕造寺、写经、度僧,不计其数,有没有功德?”达摩答:“毫无功德,这不过是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随形,暂时似有,终无实在。”梁武帝又问:“如何是真的功德呢?”达摩回答:“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。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”梁武帝又问:“如何是圣谛第一义?”达摩答:“廓然无圣。”我们来分析这则公案,如果用俗谛看问题,造寺、写经、度僧等肯定是有功德的,这种俗谛善法只能使人得到好的转生,可以得到人天果报,不可能成为佛教圣人。用真谛看问题,就是无功德,因为真谛讲“空”,只有认识真谛的智慧才是清净圆满的,证悟到真谛才能成为佛教圣人。

我们讲“空”、讲“中道”、讲“二谛”、最后都归于言亡虑绝,所以禅宗主张亲证,主张不立文字,实际上禅宗所立的文字比其他宗派都多,这又如何解释呢?讲出来的都是俗谛,真谛无法用语言表述。佛教徒的修行应当是用真谛指导俗谛,又把俗谛作为到达真谛的阶梯,即用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,这就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。俗谛如手指,真谛如月亮,以手指月,得月忘指。所以不立文字,就是不执著于文字。

但愿读者遵循本书的指引,进入龙宫,探得摩尼宝珠。

是为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韩廷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9年6月20日
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